+ 课题研究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

——第三届“前程论坛”论文稿件 2017年2月28日 作者:刘影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知道所面对的学生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我们每日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甚至即便你工作了若干年,也碰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反思自己日常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性,更适用于检测与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尤其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必要。下面仅就我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谈谈我的体会。

      重视教前反思,规避曾经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把经验传承。无论教学改革进展得怎样轰轰烈烈,但基本篇章没变,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每册书的编排体系没有变,每篇文章的重难点不会变,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往教学中那些经验甚或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而我们必须站在自己和前辈曾经的“肩膀”上,才没浪费那些过往,才更让那些过往更好地指导现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调整的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方法,以便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认识到这一点,在备课之初,在做教学设计时,师者就应该自主地回忆以往的教学中有哪些学生反响较好的地方可以保留,哪些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地方应该予以调整。同时,还要考虑到今往届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以及教学手段的不同,综合考量之后做出最有利于学习的方案。比如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在进行同课异构《写人要凸显个性》的写作指导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对以往本课教学中出现的类似于“课内文本举例提前,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以及“课外文本举例过于高端,不符合我校学生的阅读实际”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果断删除,代之以“学生初中学过的课文”以及“课外经典名著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篇章”,同时,鉴于现在班级有了“班班通”,我们又制作了精细的课件,配了恰当的图片,这样更改后的教学设计就比先前的老路子好了很多,课堂容量更大,学生接受效果更好。再比如《孔雀东南飞》一课,虽不要求背诵,却是知识点很多的一篇重要诗歌。篇幅很长,不便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可是如果不梳理课文,自学性较差的他们又会对课文内容不够了解,势必严重影响对重难点知识的接受。几经调整,我们做了更便捷的方案:小组梳理课文并找出知识点,教师对学生归纳“相”、“见”、“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进行点评及理论性补充,辅之以与现实结合问题的讨论,这样多层次的教学顿时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也让“汉乐府”的爱情具有了现代爱情的参考意义,更引发了大家对“爱情与生命”这样深邃话题的热议。由此可见,教前反思让多年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改进并很好地得到传承,更让教学行为在预设中成为一种自觉地实践。

      看重教中反思,能对预设不足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能对教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能让教学工作更有序更顺利地进行。课堂是活的,不可能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全在掌控中的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诸如课前认为很好的问题,在课堂进行中发现学生理解不了,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思路,要么更改方法,要么换掉甚或删除,有时,“断其一指”是为了“保住全手”,否则,“面面俱到”的结果可能是“面面不到”。例如,写作教学中一些系统性很强的专业术语类的知识点,教师可能在做教学设计时不忍心丢掉这种宏观把握的大局感,可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对此并不买账甚至索然无味地一头雾水,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舍弃”,这也是对备课材料的剪裁能力的体现,更是及时自我反省的一个重要节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删繁就简”,才能让重难点更加突出,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哪些是更该学会的东西。比如,《离骚》一诗,多年来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因为读着拗口,理解起来费力,书下注释很全,学生却很难记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第一节课中大家不爱接受的方式及时进行了修正,改动后的课件,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上课不溜号了,忙乎得不亦乐乎。事后做理解性默写时填得很准确,说明他们真的会翻译了,也真的懂了屈原在说什么。如果没有过程中的这个调整,就没有这个“老大难”诗歌的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让我记忆尤为深刻。另外,有一个准则一定要遵守,离了教参和上课时备忘的“白板”,如果老师自己记忆起来很费力气的东西,就该调整记忆策略。只有这样换位思考,才能有在小班和普通班不一样的课堂,才能有更灵动的课堂,才能有更多变的课堂。

      不忘教后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总结,才能修正错误,铭记亮点,更能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更热衷于课前的诸多准备,而一旦下课铃响起,走出教室,这节课就意味着结束了。我们总以为,无论好坏,效果如何,总之,课已上完,我的任务完成了。可事实上,课上完了,仅仅是结束了一部分,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而我们的教学生涯更是远远没有结束。更何况,课堂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而我们如果能进行及时的课后反思,不仅能利用余下的时间对不妥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正,更会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无志空活百岁”。为什么有人教龄很长却在教学水平上跟年轻时没有多大差别,而有人尽管年纪轻轻却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相比,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或许,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吧。因此,我们不该忽略事后的那几句经典回顾,那是我们成为名师的铺路的基石。

      教学反思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更有助于教师积极地参与课改和动态地评价过程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促进自身成长。愿你学会并善用这项“神技”,不忘初心,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更愿你成为更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