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文章
用爱的语言塑造鲜活的灵魂----小议语文学科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 刘 影 发布时间:


(大连前程高级中学第四届“前程论坛”获奖论文)

 刘    影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一个词语进入了公众视野并被不断提及和反复考量,并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那就是“学科素养”。而百度百科对语文学科素养这样诠释: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基于这一点,各位语文专家们为语文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一直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这一系列的表述中,我提炼出了关键词:精神、灵魂。而这恰恰是我多年来一直刻意追求和塑造的东西。“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在这其中我更看重的是第五点和第六点,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更显著的标签。现将我多年来关于这两个方面的一些思考和相关实践做个粗浅的整理,以期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勉。

       学生时期常听老师说你们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那时自信心不足的我深受打击,觉得出身农村、没有考上重点的我仿佛人生都被定了位,难有改变的可能;后来,考上了师范院校,听到大学老师也这样表述着;再后来,参加工作置身于教育行业了,身份转变后听到同事的种种吐槽,这句话再次充斥了满耳满心,再后来身为教师的自己也渐渐习惯了这样去比较和表达。仿佛无需思考,事实就摆在那里,学生的表现总是配不上我们的期许,而这一届的学生又永远比不上前一届,尽管前一届当年也是听着这样的指责和批评走过了整个学段。唯有当这一切成为过去,回头审视时并加以比较时我们才把曾经那么吝啬的赏识给了早已不在课堂上的学生。事实上,我们的评价不是毫无根据的,它基于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但如果真如我们所言,这一批批的人都在退步,那这样后退的一群人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这个社会就该理所当然地退步才对。可事实却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慨叹着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身为前辈的我们很多方面的落伍,不得不加快自己学习的脚步,以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局势。明明是年轻人渐渐引领并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走向,才形成了不断创新局面。如此看来,这不自相矛盾吗?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眼吗?长时期的困扰,终于在漫漫摸索中找到了答案。不是谁更差,而是彼此的需要是不是相合,而是这个人做事的态度处事的方法是不是与你的原则吻合。

       多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从未关注过我们的内心需要什么,只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思维指导下训练出来的我们越来越会服从权威,少于思考,鲜于表达,难以倾听自己和他人,尤其对来自老师的评判更是无从抵抗更不敢抵抗,否则就会被冠以不尊敬师长、挑战权威的帽子而给自己招惹来各种麻烦甚至无休止地批评和制裁。可是,每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内心的需要,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是在满足着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自然会选择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所谓明智让人们选择了压抑自己的真实,选择了消极抵抗,但不辩解不意味着照做。当我不想学习时老师逼着我写作业、检查后的过问就会让我觉得这个老师真烦人;当我需要提高成绩而老师没有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个老师没有水平,不负责任;当我身为教师需要用学生成绩高来证明我很努力地工作了而学生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时,就是你们太笨了你们太差了!我们都各自扭曲地表达着自己,没有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告诉我,如果你能明白他读懂他内心的需要,这就是你送给他最好的礼物,而满足对方的需要并不是要压抑自己的需要。这世间只有谁做的事不符合你的原则,而无所谓对错,你要认真思考:是他做的事和你想要的结果不一样,还是他就是个愚蠢的人?是他的想法和你的相冲突还是他就是笨蛋?是他做的事没有满足我内心需要他高分的渴望,还是他就是个处处和我做对的人?是他在写作业时不够认真还是他是一个懒惰的人?其实,你的愤怒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你怎么看待对方和他的行为。你并没有客观地表达你看到的,而是粗暴地评论和指责,而这几乎是我们随时都在使用的语言暴力。褪去这些隐蔽的语言暴力,爱才能自然流露。

       关注到这些后,要与自己多年的恶习较量是很难的,老师本来就是语言暴力的高发职业。我们习惯了进行道德评判、进行简单比较后而粗暴地奖励和惩罚,甚至还习惯了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强人所难。而事实上这一切手段都只能让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仅惩罚不能让他心甘情愿地做事,不恰当地表扬同样给人一种被绑架的难堪。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后,我艰难地改变着:以往的课堂用语中,我说了很多年你听懂了吗?难道你还没听明白吗?而今我会说我表述清楚了吗?以往学生犯错误了,我会说你经常……”,可是现在我会说我观察到你最近一周有两次在同一方面犯了同样的错误……”以往我会在学生没有按照我的预想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时粗暴地打断他,现在我会耐心地听完然后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而这些远比浅显地给出标准答案重要的多;外面下雪了,那时学生的心理需求是赏雪,以往我会粗暴地批评他们命令他们不许往外看,现在我会暂时停下正在讲的课,转而赏雪说说关于雪的记忆和诗词歌赋,而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光芒,而这并没有影响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学生成绩距离学考合格还有很大差距,以往我早就暴跳如雷横加指责,现在我会先问他内心的需要是什么,让他们明白他们的需要和我内心的需要不谋而合,所以,我告诉他我可以帮他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凡此种种,我觉得和学生的对立越来越少了,我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了,他们也不那么抗拒了。而我坚信在这个过程中,我渗透给他们的那种理念对他们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关注自己的需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用爱的语言去沟通和交流,这将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和异乎寻常的精彩。

       其实,终身学习的理念于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否则,一纸文凭给不了你一生需要的东西。对老师而言,每一节语文课都不仅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利用课堂给学生一个看不见的素养的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教会他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化解各种意想不到的冲突,从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进而诗意地栖居。

      这些对语文而言,对语文老师而言,任重道远。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