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文章
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提问中体现因材施教——于 琦 发布时间:


(大连前程高级中学第四届“前程论坛”获奖论文)

于  琦


每个人因为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体现的个性特点不同,因此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能力不同。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本文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浅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体现因材施教。

一、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个性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高一的学生目前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学生需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的方式转变。学生普遍反映出以下问题:

1.适应性差:高一课程容量大,课程进度快,与初中教学形成极大的反差。刚入学时,大部分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不能及时理解接受,有些学生开始逃避排斥。

2.学习自觉性差: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下作业完成度较差,对课上不理解的知识不请教,不研究,不复习。

3.学习方法不当:由于学生们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随意和盲目,大部分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严重偏科。

3.心理问题现象增多:高一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十五六岁,心理脆弱又敏感,很容易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上产生一些叛逆的、冲动的、不理智的判断。这种现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造成消极影响,也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上是我在半年的实践教学中所观察到较为普遍的学生现状。相反的,部分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高速、高效、高容量的高中课堂,找到适应自身的学习方式,课下能够及时巩固复习甚至可以提前预习。这样就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面对有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参差不齐的集体,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提问,进行因材施教?

二、分层提问、因材施教

1.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记忆型问题

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对于学习困难的同学,可向他们提出一些基本的,记忆型问题。

例如:在讲解“求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时,可先提问: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交时有几个交点?在教师引导分析此类题型能用两种方法求解(几何法,代数法)后,可提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你能否尝试列出此题中勾股定理表达式?

教材上的公式、定理、课上反复强调的重点,易错点等,都属于记忆型问题,可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问。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者不会时,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具体情况,步步引导或者背出正确答案,切忌不可蒙混过关,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2.对中上等学生提出思考型问题

此类学生可以熟记公式定理,但是在知识的运用上不是那么娴熟。通常情况下我所设计的问题是具有铺垫性的,是层层递进的。希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能力。

例如:在讲解“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时,教师提问:如果直线的倾斜角为,那么这样的直线是唯一的么?还需知道什么几何要素,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导向,学生很容易的可以总结出:点和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在教师明确点斜式方程的定义后,继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直线的斜率为k ,直线与轴交点为,你能写出这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吗?学生可以根据点斜式方程定义,轻松写出直线方程,之后教师对方程整理移项得到,并明确这类方程形式就是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在讲解完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出递进式问题: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斜率可以求出直线方程,那如果已知直线上的两点,我们能求出直线方程么?需要先求什么(斜率)?怎么求斜率?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引导,学生可自主推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以上是我结合教学经验对课堂提问体现因材施教的一些看法。有效的分层提问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辩证能力。那么也需要注意,不可满堂课的提问,不要让提问取代了讲授。提问过多,一方面会把讲授搞得断断续续,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一方面也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同时,教师应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尊重和鼓励,在培养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